在青少年成长中,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无疑是主导方面。但也不容忽视家庭环境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父母亲友的行为对他们品德的形成具有耳濡目染的作用;家庭是青少年身体成长的经济支柱,家长的经济来源及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最初认识社会的桥梁,在那里长辈们与子女的思想交流最直率,最广泛,长辈是孩子认识社会,形成价值观的第一老师;家庭还是青少年心理素质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的寓所,只有父母才是子女健康心理培养的第一负责人。正因为如此,强调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时注重研究如何发挥家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青少年的父母,基本上是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出生的。他们在作为青少年的时候,有许多酸甜苦辣的生活经历。他们不想让子女同自己一样吃苦,有一种希望下一代出人头地的强烈期盼,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个好的发展前途。以上这些思想都是从家庭、个人的角度来思考子女的培养,因而产生以学习成绩高低为评价子女受教育好坏的片面成才观,并以物质上,精神上的鼓励为导向,在心理上,在时间安排上给子女施加更大的压力,从而导致“重智育、轻德育”的家庭管理导向。我国现阶段青少年的父母,基本上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走上工作岗位的“新生代”,相对于上一代来说,在缺乏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和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情况下,又不得不应对改革开放的深刻变革,不得不接受上一代没有经历过的各种挑战和考验。
我国现阶段青少年的父母,在生育阶段正是我国开始严格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小孩的基本国策的时期。子或女都是一个家庭的独苗苗,一方面长辈们宠爱有加,另一方面又缺少兄弟姐妹错落成长的交往环境。随着院落式居住环境的消失,邻居、同学交往的逐步减少,独生子女特有的心理特征越来越突出。从父母来说,一辈子只教养一个孩子,每个家庭都不具备按照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积累科学教育子女经验的可能。就是独生子女的祖辈也缺乏对独生子女较为善及、成熟的教育经验。再加上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普遍贫乏,父母不能根据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施之以正确的思想教育方法和手段,从而使子女的逆反心理增加,父母与子女的代沟加深。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机丧失。如果少数父母以封建的家庭伦理观念,采取粗暴的手段对待不服从管教的子女,就会为各种家庭悲剧的发生酿下祸根,而这些突发性的事件,往往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难以预防和弥补的。因此,在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要看到落实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还是一个难点和薄弱环节,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
要有组织地开展对家长的培训工作。必须改变子女是家庭的私有财产,想怎么管就怎么管的陈旧观念。要从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高度出发,把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其中开展对家长的培训尤为重要。只有家长都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特征;只有家长都比较认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原则、目标和方法;只有家长能够比较正确的认识和对待社会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家长不断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并自觉地以正确言行感染子女,才能促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
大众传媒要利用最普及的手段,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现在青少年的家长都是中年人,一般都生活在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中。要他们腾出大量的时间来研究子女的成长是不现实的。但他们也要休息、娱乐和接触社会。大众传媒机构特别是电视、电台和报纸,可以利用黄金时段或显著栏目,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专家纵论,形象报告,家长咨询,公开辩论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培养他们求知的兴趣,增强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达到完善自己,教育好子女的目的。
积极筹备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康心理培养的咨询机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同一年龄阶段和知识学习阶段青少年一个层面的工作,又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微观具体工作,是一般教育和个别特殊教育的统一。学校在做好一般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个别教育,特殊教育工作。但除了学校教师要做好个别思想工作以外,还要由家长甚至社会来做这方面的工作。因此,我们应当建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康心理培养的公益机构,集中一批专家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进行跟踪的专门研究,形成较为成熟的经验和理论,为束手无策的家长,为具有异常心理的青少年提供咨询、给予指导,进行矫正。用专家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知识,化解心理障碍,家庭矛盾,纠正偏执观念,预防极端行为。
要建立学校与家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联系制度。要研究从制度的角度固定学校与家长思想政治教育联系。改变过去学校与家长缺乏沟通和联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不相干,把班主任工作和学生工作当作搭头,工作好坏缺乏硬约束的状况。其关键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状况纳入对学校的评估体系中去。只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采用具体量化的标准,不论在整体水平上,还是个别指标上都有对学校一票肯定或否定的权威性,就会使学校与家庭联系制度建立起来。
(作者系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